应用交流 场景案例 工业元宇宙 金融元宇宙 文旅元宇宙 商贸元宇宙 政务元宇宙 城乡元宇宙 教育元宇宙 大健康元宇宙 消费动态
元宇宙启蒙小星星 元宇宙小队长 元宇宙小院士 元宇宙青少年等级考试(1-12级) 元宇宙青少年科普导师(初级) 元宇宙青少年科训导师(中级) 元宇宙青少科创导师(高级)
元宇宙“数据要素”大赛 元宇宙数据要素大赛2024 元宇宙数据要素大赛2025 元宇宙共识大会 元宇宙共创大会 元宇宙共享大会 元宇宙共治大会 元宇宙共赢大会 全球元宇宙大会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3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以12项系统性举措构建“技术攻坚—企业培育—场景落地—生态协同”的全产业链支持体系,目标直指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这一政策不仅展现了广东作为中国制造业强省的转型决心,更通过“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与制度创新,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范本。
广东新政的核心逻辑在于以高强度投入破解“卡脖子”难题。政策明确提出,对创建国家级、省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和1000万元的财政支持,这一力度在国内尚属罕见。通过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广东将围绕算法框架、高性能芯片、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领域部署攻关任务,并对国家级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的灵活配套机制,单个项目配套资金可超1亿元。这种分层级、差异化的资金支持模式,既保障了基础研究的持续性投入,又为重大突破性技术预留了弹性空间。
在技术生态构建上,政策鼓励产学研联合共建开源社区与公共服务平台,每年择优支持5个开源生态中心,最高资助800万元运营费用。此举直击我国开源生态薄弱痛点,通过开放性数据集、算力调度平台等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门槛。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同步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的企业可获100万元资助,凸显了从技术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的战略意图。
针对产业链条“头重脚轻”的结构性矛盾,广东创新性提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对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在省级奖励基础上叠加地市配套资金,最高奖励额度分别达300万元和200万元,形成省市联动的激励机制。这种政策设计既强化了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又激活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广东依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15个全国第一的产业基础,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每年遴选10个工业大模型标杆案例,每个奖励800万元,加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通过建立省级跨部门协调机制,压实“管行业管AI应用”责任,政策在教育、医疗、交通等10大领域强制开放应用场景,为技术商业化提供试验场。例如,深圳数据交易所与广州数据交易所的联动,正构建起覆盖超19万亿工业产值的数据要素市场,为AI训练提供高质量语料库。
金融创新方面,广东在省级产业基金集群中单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子基金,建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容错机制,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支持产业链关键环节。同时,联合金融机构开发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对贷款项目给予贴息和风险补偿,破解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题。这种“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既保障了战略方向,又释放了市场活力,2025年3月以来,机器人ETF基金(562360)已连续14个交易日资金净流入,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人才培育体系则呈现“引育并举”特征。政策不仅支持企业引进国际顶尖人才,更要求高校加强AI学科建设,推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增设机器人工程专业。通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等高端交流平台,广东正打造国际化人才集聚高地。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鼓励地市出台专项人才政策,深圳、广州等地已试点将AI人才纳入紧缺目录,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形成“人才—产业—城市”的良性循环。
面对AI伦理、数据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广东率先探索“监管沙盒”机制,在医疗诊断、自动驾驶等领域划定试验边界,允许企业在可控环境下试错创新。同步推进的立法工作,计划在2027年前出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项法规,为技术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生成式AI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的筹建,标志着广东正构建从技术研发到伦理治理的完整闭环,这种“创新与规范并重”的治理思维,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用化元年,全球产业呈现“中美双核驱动,多极协同突破”的竞争态势。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已实现小批量量产,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完成超万个物流订单,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技术层面,三大核心能力取得突破:多模态感知技术使机器人可识别复杂环境中的物体与语音指令;强化学习算法提升自主决策能力;轻量化关节设计将运动能耗降低40%。
产业链重构正在发生。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中国企业实现关键突破:绿的谐波的精密减速器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兆威机电的微型伺服电机打破日德垄断。中游本体制造环节,优必选Walker X机器人已具备钢琴演奏等高精度技能,小米CyberOne实现情感交互功能创新。下游应用生态快速扩展,医疗护理、应急救援等场景渗透率年增速超50%。
国内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番。地方层面,广东、北京、浙江等地出台专项政策,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场景落地”的全链条支持。财政投入力度空前,2024年全国AI领域研发经费超4000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占比达35%。
市场表现强劲。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24万台,占全国44%,连续五年居首。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领跑全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800亿元,家庭陪护、智慧教育等细分领域年复合增长率超30%。资本市场上,机器人ETF基金(562360)近三个月涨幅达45%,反映投资者对产业前景的乐观预期。
技术演进将呈现三大方向:一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深化发展,通过多模态感知与物理交互能力提升,机器人可适应非结构化环境;二是AI大模型与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优化;三是新材料应用突破,液态金属骨骼、仿生肌肉等新技术将大幅提升机器人运动性能。
产业变革趋势显著:制造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将替代20%的重复性高危岗位,汽车制造中焊接、喷涂工序自动化率有望达90%;服务业领域,2030年护理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超2000亿元,解决老龄化社会照护需求;新兴领域如低空经济、太空探索将催生特种机器人新品类,预计2025年商业航天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百亿。
当前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核心芯片90%依赖进口,算法框架自主化率不足40%;应用场景碎片化导致商业化成本高企;伦理规范缺失制约医疗、教育等敏感领域推广。破局之道在于: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建设国家级AI训练基础设施;完善数据交易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跨学科伦理委员会,制定全球兼容的技术标准。
在这场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竞赛中,中国凭借政策前瞻性、市场规模优势和制造基础,正从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广东等先行地区的政策创新,不仅为全国提供经验样本,更将助推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版图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3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以12项系统性举措构建“技术攻坚—企业培育—场景落地—生态协同”的全产业链支持体系,目标直指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这一政策不仅展现了广东作为中国制造业强省的转型决心,更通过“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与制度创新,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范本...
2025 年3月17日下午,香港 RWA 全球产业联盟筹备委员会第十二次办公会暨 RWA 应用研讨会(六)在杭州蚂蚁链产业创新中心召开...
日前,位于青岛市南区“黄金地段”香港西路52号的元宇宙产业大厦项目迎来重要里程碑,其住宅建筑主体结构成功封顶。元宇宙产业大厦项目是集办公和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预计2026年完工,届时将成为市南区元宇宙产业集聚的新载体,为青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在上海开放大学已建成的“开放学习元宇宙”场景中,学生们最乐意戴上一副特殊眼镜,从中体验失智老人眼中的世界——台历上的数字颠倒而模糊,高低不平的地面令人晕眩恐惧。拿下眼镜时,许多学生满心愧疚,因为他们终于在元宇宙虚拟空间里明白:“过去我们对失智老人多有不解和错怪。比如老人们总说看到了垃圾,扫也扫不干净,其实是幻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DeepSeek与强脑科技、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群核科技等科技新贵并称杭州“六小龙”。有意思的是,“六小龙”的创始人大部分不是杭州人,但他们纷纷选择了在杭州创业。 杭州,颇具百变的气质,或许最为迷人。它是安宁的温柔乡,是旖旎的山水胜地,也是梦想的孵化器,是奋斗的广袤田野。更多的外乡人被吸引而来,他们都愿意把自己当成新杭州人,也把杭州当作第二故乡。 正如作家李杭育所说的那样:“杭州是天下人的杭州。”